过去,有书友主张临帖重要,于是我称读帖更重要。可惜对方除了拿继承传统、技法来敷衍外,无法作出深入浅出的解说,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深入讨论的地方了。最近,又一书友认为读帖重要,于是我主张临帖重要,并根据对方的观点进行讨论。
个人以为,读帖不如多读书,多读书不如多写日记,在今天这个环境下,多临帖较实在,这更能写出让人觉得好看的字来。如果连帖都临不好的情况下又非经常抄书,是写不出自然又好看的字来的。
我不反对读帖,可连帖都临不好,又如何读得进去呢?就如一些人称“我虽不会写字,却懂得欣赏”一样,对此,我一笑而过。
对绝大多数学书者而言,临帖是最基本的,能否将帖读进去,则需才情支撑。如怎么读呢?读出些什么呢?又获得些什么呢?这不单靠才情,往往还要通过临帖去体会。所以,如你主张读帖重要,就要将读帖心得写出来,主张临帖重要,就要将临作展示出来;若只有主张而无动作,这就不利于交流了。
于我而言,神韵、境界这类东西都有故弄玄虚之嫌,一个人一辈子也不可一定懂得某个帖的神韵,要不然,类似《兰亭序》那般的作品就烂大街了。
要拿神韵说事,必然触及到形而上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但通过不断辩析,会不断深化,而书法的神韵,必然通过作品来说事,唯其如此,才能开展。
在定义上,神韵包含些什么呢?它们如何反映到作品中呢?这些东西一定要交代清楚。对于流传有绪的名作,历代多有解读,若是面对一件陌生作品呢?
深入读帖远不如临帖那般直接,读帖所涉及到的东西更多,所以,还是不要轻言读帖重于临帖,因为那要面对无数诘问。
书友能否就“读帖比临帖重要”这观点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