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7阅读
  • 3回复

砚边絮语——书法作品中的“古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8-21
常有人在评论书法作品时谈到古意,什么是古意呢?上网一查,大都乱七八糟或是言辞含糊,倒是网上有一条最为直接——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风范。因时代背景不同,不说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风范,就是数十年前的人的风范也跟今天大有不同。
不过,当一个人搜集史上某个时代一些著作进行深读时,多少会产生“原来这个时代的人是这样的”感慨,尽管这种感慨来自于非常片面的文字及器具的资料,但也是一种完全有别于今天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感慨,故可以将这种感慨看作是追古所获。如果在此基础上模仿根据资料总结出来的古人生活方式去生活,就是对古意的渗透。当以这种方式生活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平日举手投足之间也跟周遭的人有别,犹如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那般,这才是古意的散发。
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大多数属抄正之作,风格离原稿较远,字数多的作品尤甚,只是习惯抄正,故抄正之作亦少见矫揉造作之意。倒是今天一些准备参加大型比赛的作品,同一内容,往往以同一风格写上数十次甚至数百次。
记得过去一网友所在的地区的书协,为了争取在国展中取得好成绩,书协召集颇具实力的会员开会,对此次国展进行各种分析,最后每人发三刀尺八屏回去准备。我在网上亦曾购得数张此类作品,风格与文字内容一致,所差的是细节。
这类作品,由于事先的精心安排和N次的重复,最后送去比赛的,易给人以一种无懈可击的味道,但久久读之,容易给人以熟腻感。而古人大多自小做作业开始,就对草稿进行抄正,久而久之,抄正成了一种本能,学问达到一定的程度,一些短文短诗,无论文字内容还是书写,皆可一挥而就,也就没有草稿之说了。
所以,书法中的古意,来自于古人的习字及日常的书写习惯,除了学问外,常以毛笔抄书作文为第一,临摹为入门功夫,再无他途。不过,“古意”始终显得太笼统,还是少用或不用为上。
6条评分贡献值+1银元+7金钱+8经验值+1
斜阳外 银元 +2 好帖,值得顶! 2017-08-21
斜阳外 金钱 +3 好帖,值得顶! 2017-08-21
勤能补拙 银元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7-08-21
勤能补拙 贡献值 +1 优秀文章,支持! 2017-08-21
勤能补拙 经验值 +1 优秀文章,支持! 2017-08-21
勤能补拙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7-08-21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勤能补拙

发帖
39388
金钱
119
经验值
519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8-21
优秀文章,支持!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8-21
好帖,值得頂!
离线斜阳外

发帖
21662
金钱
160863
经验值
638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8-21
好帖,值得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