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30阅读
  • 3回复

砚边絮语——又见秋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8-22
第一次知道秋瑾这个名字,是N年前所看的对联书上有人为她所撰的挽联,后来也略了解过一下。只是在互联网未普及的年代,要查找一个人较详细的资料,实非易事。
今天,在阅读于右任的书法时,重见《秋瑾墓志铭》,结果又阅读了一些关于秋瑾的资料——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卯时生于福建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反清革命。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古人有“盖棺定论”之说,这表明一个人若晚节不保,前半生的努力也有变成污水的可能,故为在世的人歌功颂德,需要负担一些风险,类似情形在今天并不少见,一些爱好书法的官员,一旦落马了,他们在公共场所的题字免不了被铲除的命运。
秋瑾是自愿留校被捕的,最后被砍了头,死得慷慨,死得惨烈。对于这种从容就义的态度,站在道德的角度来说,正方负方,内心都会竖起大拇指的。这一来,秋瑾成就了人格的大圆满,是不可以被指责的。而另一个年青时激进的人物汪精卫因晚节不保,戴了顶“汉奸”的帽子,结果所有功绩被刻意搁置,倍受世人指责。
功过这东西对死人而言,毫无意义,但通过这类事件,我们在面对大是大非时,要小心一点,免得造成个人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殃及儿孙。
4条评分贡献值+1银元+5金钱+5经验值+1
勤能补拙 银元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7-08-22
勤能补拙 贡献值 +1 优秀文章,支持! 2017-08-22
勤能补拙 经验值 +1 优秀文章,支持! 2017-08-22
勤能补拙 金钱 +5 优秀文章,支持! 2017-08-22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8-22
    
离线勤能补拙

发帖
39388
金钱
119
经验值
519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8-22
优秀文章,支持!
离线天天向上

发帖
7359
金钱
75766
经验值
164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8-23
又聽老師講秋謹故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