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于右任搜集历代草书作品中那些最为简练草法汉字,给草书订了个“标准”,虽然人们在写草书的时候不一按这个“标准”进行,但作为草法的“标准”却获得了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的认可。从此,手写字体便有了标准之说。
实际上,秦代出现的小篆已经是标准字体一种,后来汉代的《嘉平石经》、三国的《三体石经》、宋代的老宋体和明清时期的“馆阁体”都属于标准字体,再加上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及任政的标准行书,则完成了汉字的五体标准。
标准是一种公式化的东西,适用于所有汉字,即使是手写出来,也属刻意编排,而人们的日常书写,除限定的美术字外,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或流派风格在内,故标准属文字学范畴,是归纳出来方便人们认知的,书法作品则属于艺术范畴,会出现两种以上的字体夹杂于一件作品中的情形,将这样的作的划归何种字体,住往出现一些争议。
前段时间,有书友问到一些书法作品的字体的归属,令我想起有人将颜真卿手书的《祭侄稿》划入草书范畴,原因是《祭侄稿》是行草。可另一方面,自元以来,人们已认定了《祭侄稿》为“天下第二行书”,将《祭侄稿》归于草书是否正确呢?
汉字发展到今天,根据同一汉字的不同写法归纳为真、行、草、隶、篆五体,而根据作品的风格及汉字的特征,又出现了魏碑、唐楷、行楷、行草、小草、大草、狂草、章草、草隶、草篆、汉简隶书、金文、甲骨文等说法。
在古代四大楷书名家中,流传下来的赵孟頫楷书作品几乎全是行楷,据此及《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一点,将行楷归为真书、行草归为行书,那些介乎楷隶作品如《好大王碑》《泰山金刚经》《四山摩崖》《爨宝子碑》等归为隶书。解决了这些,对书法爱好者而言,汉字五体的概念是否更清晰呢?
这种划分跟学书法没有直接关系,可看到有些人就某件作品划归何种字体时争论不休时,实感无聊,既然如此,我也无聊写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