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俗语中,屁股也叫“老友”,亦有人称为“八月十五”,此两种说法从何而来,无从考究。
今天是中秋节,民间有十四望月、十五赏月、十六追月的说法,这大概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十五的月亮最大最圆,虽有报道称今年八月十七的月亮最抢眼,可又怎敌得过中秋情怀呢。
相信世界上所有民族对某些谐音有着无法摆脱的迷信,中国人的中秋节取其月圆,于是便有了人月两团圆之说。
每个民族节日背后,总担负着不少传说,究竟先有节日还是先有传说呢?我不清楚,但我知道,节日的纪念方式需要通过传说来解释。
无论是小时候还是当下,用来庆祝中秋的月饼的包装上,多有嫦娥奔月这一图案,数十年如此,没有人说好,亦没有人说不好。这现象就如康德总结出来的“道德律令”一样,充满着先验色彩:你不动它,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你动了它,就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据说中秋节是由古代文人赏月、玩月的习惯发展起来的,至唐初衍变为民族节日,可嫦娥为远古神话中的人物,且飞到月亮上去,与后羿天人相隔,又何来团圆之意呢——这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
民族节日具有持久、恒定之意在内,它们是民族意识形态集中的反映,具有引发民族认同感的作用,故隆重一些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