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6阅读
  • 2回复

砚边絮语——读空海上人信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04
这是日本书圣空海上人的代表作《风信帖》(由三封信组成)最后一通信札。
观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的尺牍及其《寒食帖》等大都愈写愈草,此信扎亦然。
这种情形跟人们平日上班处事一样,刚上班,抹抹桌椅冲杯茶,将一切准备好,然后理清思路,开始动手,动手过程中,逐渐进入忘我状态,达至心手双畅。
通过细读,不难发现,此帖所用毛笔应为硬毫,据史料记载,空海上人于唐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并在长安学习密教。唐人所用的毛笔,应大多用硬毫所制,至宋代苏轼,别出心裁用鸡毫,陈白沙发明茅龙及宋湘用蔗渣写字则有点奇葩。
尽管历代制笔材料多种多样,总不如儿时所见用露兜树根来写字显得震撼,只是这种粗陋的笔,多用来刷石灰水,且纤维粗糙,宣纸难以承受。
空海上人得密宗真传,是日本真言宗的开山鼻祖;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属于具有特异功能那一类人,当然也少不了他关于这方面的传说,只是时隔日久,在今天的中国,即使描述得天花龙凤,也没有多少人相信的。不过,他利用中国的草书,创造了属于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单凭这一点,便属不朽。
作为“片假名”的创造者,首要条件是精通草书,这信札行书草书相杂,不作怪诞状,估计是作者日常书写状态所出。
在日本人眼中,空海是圣人,而在中国的书法爱好者眼中,空海是书家,其次是宗教人士或学者。这种焦点的差异,决定了空海在不同的文气氛围中有着不同的形象。
历史总是开着这样的玩笑,杰出的个人多遭受到时代的趋向,令其某方面的长处被另一长处遮盖起来,就最近的来说,启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多为书家,不知启功在世时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呢?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10-04
優秀文章,支持!
离线hw79

发帖
27128
金钱
356965
经验值
48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10-04
我聆听一组木匠的声音
虽然他已经走了
天空阴晴了好多回
在园子里  弯着腰
恭恭敬敬洒水
我知道土地的润湿程度
简单的栅栏看上去相当牢固

我喜欢就那么站着
像风化
最好整天站着

        <浇灌 >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awen99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