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时一些早期80后及70后、60后、50后、40后、30后的人心目中,解放后至八十年代末,上海的工业产品,如凤凰单车、蝴蝶缝纫机、华生风扇、海鸥相机甚至蜂花檀香皂、中华牙膏等,就是“高大上”的代表。
文艺方面,则非书法莫属。除了全国最早(1961年)成立书法协会外,还出现了中国第一本《书法》(1977年)杂志,1979又有了专业性非常强的书法期刊《书法研究》(2008停刊,2016年复刊)。虽然今天上海的书法在全国虽非一枝独秀,但在全国各省及直辖市中,仍然排在前列。
解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的书风受沈尹默影响最大,至于赵冷月恐怕是其中最大的异端。
据胡传海介绍,赵冷月在1995年于上海东方书画院搞个展时组织了一个研讨会,其作品受到当时在场的上海书家的强烈批评,气氛有些紧张。此事距会已二十多年,赵冷月(1915~2002)去世也十多年了,前几年听说赵的作品拍出不错的价格,而我也看过数篇当代名家对其作品大加赞颂的文章。
还有位叫朱明(亦称“一了”)的独立艺术家,于2009年搞个展时,特地请了一百名农民工来吃饭、品红酒和看画展,他在一次访谈中称:”我早就说过上海的沃兴华是当之无愧的书坛第一笔……他的老师赵冷月先生也是进入书道深境的大家,中国书坛远远没有认识到他作品的价值,这也是当代书坛的悲哀与无知。另一位上海的英年早逝的乐心龙,也是一位书写的天才,作品所达到的高度,也是当代书坛所能达到的高度,人和艺术都纯粹的一塌糊涂。”我现时正在考虑以后看书画展时是否穿上插秧时的衣服携支汽水前往。
无论是赵冷月还是沃兴华或乐心龙,早年都在书法方面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而且都在文学上有较高的修养。个人不喜欢他们的书法作品是常事,觉得他们的水平一般亦然,但在书法方面,自己有没有达到他们早年的水平呢?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首要任务是将字写得端正易认,在此基础上,还要见识一些自己一下子无法接受的作品来开拓一下眼界。个人写到端正易认的程度后,日久会感到枯燥苦闷,这时,某些过去无法接受的作品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有趣的启发,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动力。如从另一角度来思考赵冷月晚年的作品,就会产生一些有趣的想法:一个人经历过不少趴摔掌握了骑单车的技巧后,又怎样才能重获初学骑单车时的趴摔技巧呢?
现代书法圈,争的往住不是水平高低,而是话语权,真正严肃的学术氛围较为少见,虽然这是一种必然,但在网络时代尤甚。
话一出口,便成别人眼中的偏见,故纯粹的客观评价在人类社会是从未出现过的,种种对赵冷月或褒或贬的观点,都免不了打上个人偏见的烙印。故关于对赵冷月晚年作品的看法,还是交付各人自行分析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