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6阅读
  • 2回复

砚边絮语——唐楷与魏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3
在书法方面有个共识,就是楷书在唐代已发展到顶峰。这一观点是指楷书的严谨已达至极则,并非以唐楷作为审美最高标准。
宋以后大概树碑立传少了,故自宋至今,再也没有影响深远的碑拓,而是以翻刻前人今贤作品及真迹传世为主,其书风也开始产生变化。
孔子的著作中,常提到尧舜禹那个年代怎么好怎么好,风气一开,整个中国史便以一代不如一代的观点为主流,书法亦不例外。
这固然有一定的根据,如出土的汉简中的草书天真烂漫之处,就非二王的流美所及,唐以后的楷书亦难臻唐楷中那种因时代所产生的自信。
不过,说到书法史,总是以流行的观点来展开,民间那些冷僻的佳作常为人所忽略,故一般书法史缺乏学术含量,用来唬人尚可,难以经得起推敲。
自魏晋以后,唐楷书风统一天下,直至来到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人们才开始关注魏碑所独有的审美价值来。据说,清代善魏碑书风的有二百多人,只是其中许多名声不显。毕竟,整个唐代以书法名世的也不多。即使专事书法史研究的,一下子又能记起史上多少名家呢?
严谨是书法的边缘状态,一不小心就坠入古人所说的“状如算子,便不是书”中去,馆阁体就是因此为人所诟病。而书法作为一种手写体,应以一人一面目为主,若老是在形似上下功夫,终是落了下乘。
然而,过分强调一人一面目,会因众人审美问题,其中许多会被排挤。不过,书法除碑刻及作为文物外,多是依附作者在社会的影响力而存在,就像郑板桥的六分半体,若非郑的名气,恐怕只能在书法史上冒个泡之后就消失了。
亦因如此,在形似上下功夫,即使“不是书”,但同时意味着背靠经典,易于获得他人的认同,而曳曳独行者,即使水平再高,若无个人社会地位支撑,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只能靠运气了。
与唐楷相比,魏碑就显得野性许多,前者如现代化大都市,交通卫生之类一板一眼,后者如七八十年代乡村,信手丢个果皮随地吐个痰并不碍眼。
晚清赵之谦是魏碑大家,因他的魏碑偏于严谨,于是便有了“碑面颜底”之说。在真正意义上,将魏碑写活的,还是晚清民国至今天这段时期。
这段时间,中西文化产生强烈的碰撞,产生“异心”的人多了,馆阁体的束缚少了,人们在书写时的胆子也大了起来,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民国审计院院长庄蕴宽的碑体行楷时,立即就生出与清代其他魏碑大家的作品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以为,这便是魏碑的“野性”。
至于今天,日常生活中几乎连铅笔、圆珠笔、水笔都丢了,这就为魏碑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宽的空间。或许,将来书法史上,今后数十或数百年的书法所占的比重不下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种称谓。
3条评分贡献值+2金钱+3经验值+2
微凉 贡献值 +2 优秀文章,支持! 2017-11-03
微凉 经验值 +2 优秀文章,支持! 2017-11-03
微凉 金钱 +3 优秀文章,支持! 2017-11-03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11-03
優秀文章,支持!
离线微凉

发帖
6497
金钱
64483
经验值
113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11-03
优秀文章,支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