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04阅读
  • 3回复

砚边絮语——钱玉麐“着手成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40
金钱
5567
经验值
217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7
这是钱玉麐为一位医师所书。钱玉麐(1912~2002年),江苏无锡宜兴人,民盟盟员,无锡著名书法家。通文史,工书法,上世纪八十年代蜚声无锡文坛,其书法入颜,欧,柳,赵诸名家,又自成一格,曾为无锡多处园林名胜古迹题写楹联匾额,为世人所称道!《无锡盟讯》刊头即为钱玉麐所题。
明清或近现代所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指定赠某人的并不少见,有些收藏者对此颇有微辞,不过,若是作者名气大或作品水平高或自己喜爱,则不受此影响。更有甚者,若自己跟受赠人名字一致,则大为欢喜——古人已知道自己的名字!
郑逸梅的《艺林散叶》中就记载这样的故事,只是一时记不起具体说些什么。不过,在篆刻圈子中,明代的汪关与清代的蒋仁,皆因获古代同姓印章而更名,倒也有趣。更近一点,就是现代收藏大家刘谦益购得吴昌硕“谦受益”横幅,即挂于家中显摆,也算是缘份一种。
不过,以上类似同姓同名的例子并不普遍,故从欣赏收藏的角度出发,还是以作者的名气、作品的水平为主,余者次之。
我第一次看到“着手成春”四字,就想到晚清民国的木刻横匾、对联之类。这类东西本身多从严肃庄重上考虑,故书法风格必先服从实际需要。
钱玉麐生于1912年,那个时候刚进入民国,恐怕他小时候还进过私塾,受晚清遗风影响较深。老实讲,现代那班以书法著名的人,在民国时上过私塾的与解放后才接受教育的,其大字作品完全是两种味道,在这方面,拿钱玉麐这件作品与现代中青年名家的作品认真对比一下就能发现一些问题。
个人而言,更喜落款的小行书,浑厚华滋、元气流转,越品越有味。
“着手成春”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意,可用于医生,可用于盆栽爱好者、画家、农民等等。总而言之,一切与创作有关的从业人员都能用上。
1条评分金钱+1
cyc1 金钱 +1 优秀文章,支持! 2017-11-09
专营书画,13426725874(与微信一致)
分享到
离线May-May

发帖
57285
金钱
212376
经验值
386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11-07
謝謝分享書法史事!
离线cyc1

发帖
105
金钱
50586
经验值
2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11-09
优秀文章,支持!
离线天天向上

发帖
7359
金钱
75766
经验值
164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11-12
學習!分享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