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日较为关注老一辈学者的书法,或许这是受时下那个充满神秘的“书卷气”影响所致。
尽管“书卷气”的说法在宋代盛行,但多年来,赋予其中的内涵太多了,变得越来越神秘,像是很了不起的样子。
根据个人的总结,书法中的“书卷气”就是直接。
一般情况下的乱涂乱抹受自家眼光影响,一涂就乱,与心中所想产生冲突,如何还能写好字呢。至于有些作品中的落款称“xx涂鸦”,实属作者自谦,认真而言,是指作者在某种激情的影响下达至心手双畅的喷薄。
学者伏案作文书写,出于实用,讲求便捷与书体造型不恶,里面的没包含着各种各样花花肠肚的表现,长此以往,自是手到拈来。它呈现的是本来如此,个中没有高雅庸俗之分。人们所说的“有味”“耐看”之类,所指大概就是这一点。
我相信,近代不少学者年青时都在颜柳二王等上下过苦功,但最终实用占优,以自家体出。尽管这道理简单得很,可今天又有多少成年人还拿毛笔作文呢?
“书卷气”远离这个时代,人们不得不通过表现来表现写字这一形式,徘徊在临帖创作这个怪圈中,而书法理论亦绕此而展开。
201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