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见到有人出售黄文宽先生小条幅一个,贪念突现,惜价格高出我的心理价位一大截,只得放弃。亦是因此,又找来黄文宽先生及当代广东书坛名家小资料熟悉一番,其中欧广勇引发了一些联想。
过去分别在广州与开平听过欧广勇的课,所述的内容与书本入门书籍上的书法基础知并无多少出入,几乎没有论及个人创作体会。
在开平那一次,有问答的,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是关于三或四字横匾在章法上该注意什么的,他称稍后回答,结果不了了之。
他喜用茅龙写大字隶书,有新面目,是广东省书协早期骨干,只是多年来书风变化不大,记得他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个人将一种风格写死了,是墨守成规的标志,尤其是欧写隶书时行笔缓慢,个中若无点睛之笔呼应全局,就容易形成堆砌的习气,反而失去风格初始时那种书写过程中有所收获的兴奋,步向日落西山了。晚清民国时期李瑞清的魏碑体就是先例。
今人跟古人不同,古人虽有以书法争雄之意,但没忘记将书法看成是学问的余事,故积学功深,书法亦攀着学问前进。今人将书法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当一种技能进入到成熟期时,若无学问为养料,就难以摆脱纸笔墨的羁绊,无力寸进了。
在《书谱》中,王羲之自称工夫不及张芝,却自谓天然过之。有了这个天然,就凌跨一切经生之上,足以跟前辈张芝并肩了。
当下的书法现象,可以人因书贵,字写得好就能变成圈中的明星,是进步还是浅薄呢?各人自行判断。
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