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梦剑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给文学青年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剑河所在的英国剑桥大学通过诗人绚丽的诗句,令人充满向往。有人不大喜欢徐志摩的浪漫情怀,但我想犹如布衣教授朱自清在苦难的年代写出“荷塘月色”一样,西装的徐志摩也在“再别康桥” 中表露出对人和自然的深情热爱,这是他们作品得于传世的根本原因。


今年四月八日我们来到离伦敦一百多公里的剑桥市,在这十万人的小镇,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剑桥大学的31个学院,曲折的街道到处都是精雕细绘,线条秀美的建筑,经历过几个世纪的褐色外墙散发着一种脱俗的韵味。






经过不开放的国王学院教堂,进出过圣玛俐学院教堂,也参观过圣约瀚学院,
那些古色古香的校舍并不是保留的空建筑,现在还是学生学习和居住及教职工上班的地方。
徐志摩说:“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成立于1209年的皇家学院 --剑桥大学近八百年来成为科学家和文学家的摇篮,物理学科的祖师爷牛顿就曾是这里的学生,毕业后又当了剑桥的数学教授。




来剑桥的绝大多游客是无法走遍曲曲折折校园街道,却很容易乘小船淌一次青幽的剑河,感悟一次古老小桥们的灵性和脉脉温情。对中国来的徐志摩粉丝来说,展开想象的翅膀,邂逅河边金柳,波光艳影,浮藻彩虹,将摞摞情思揉入康河美丽的景色之中。躺身小舟,轻闭眼睛,脑海显现水底招摇的青荇,有谁不想甘心做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诗人浪漫的心语:“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使得在剑河畔,小桥上的漫步成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享受。



短短一天的探访,我们无法象参观其他学校一样进图书馆,实验室,甚至连行政大楼在哪里也无从得知。在这没有匆匆行人,到处坐着闲谈读书或品酒喝咖啡的人们的小镇,一片休闲,漾溢着英国人几百年不变的生活气息,在这满目葱绿,空气清新,艳阳高照的环境里,我们心平气和,静心领略剑桥特有的宁静气氛。



数百年来,携梦而至的莘莘学子一代接一代,浓烈的剑桥情结使他们极欲在康桥上留住一片云彩,在剑桥校园里饮一杯红茶,咖啡。到剑桥不在充满文人墨客们思想闪烁的小酒馆闲坐,不在康桥信步,剑桥梦是不完整的。


这是“叹息桥”(Bridge of Sighs), 有人认为是“康桥”。


坐进老鹰(Eagle)小酒馆天花板上写满二战期间为保卫伦敦浴血奋战过的皇家空军和美国空军飞行员名字及所属中队编号略为黯淡的厢房,眼前晃过墙上张张泛黄带着历史印记的照片,随着手中转动着的琥珀色可口可乐旋涡,感觉上似乎进入了时间的隧道,使得今天的剑桥之行变得有点象梦境一样地虚幻。

[此帖子已被 木子哥 在 2007-11-17 17:03:4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木子哥 在 2008-2-15 3:35:3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木子哥 在 2010-4-14 4:12:56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