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6256
-
- 注册时间2011-04-09
- 最后登录2018-01-28
- 在线时间3880小时
-
- 发帖132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金钱304316
- 经验值75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读<<怎样走进另一些冬天>>(简称冬天),自信阅读能力不算太差的我也颇费一番心机.首先这个题目就象一道高高的门槛把我拦住,冬天怎么会有"另一些"? 刘先生不仅是散文作家,还是诗人,他在文中写道:" 从前的山川草木,照过一头黑发的水井......已一一被记忆选择,洗涤,诗化,归档于虚拟之乡".无须置疑,题目是作者"诗化"了的. 作者在台城消耗了他大部分"青葱岁月",30年后的冬天又回到了台城.作者在"环城大道上漫步,手给冻得不敢离开夹克口袋",然而他要走进的不是此刻冬天.菜市场的一个火炉成了爆开他乡思的"引信", "!消逝了数十年的“冬天的城”完好无损地回来了!那是县前路的"老鳏夫"裂开足可以藏下三个分币的手; 让一无所有的学生却步的"工农兵飯店";文革和"老保"的对骂....这也许是作者要走进的所谓"另一些冬天"了 .我和刘荒田是同一个年代的人,比他年长了一点,我试着和他相背而行:<<怎样走进另一些春天>> ,30多年之前,台山也和全国一样,处处是春天,人们常常被告知:当我们过着幸福生活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世界还有2/3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台城翻天复地的变化,回到从前,谁又能否定刘荒田笔下的"另一些冬天"不也正好在我们的"春天"出现过吗?现在,当人们可以到全世界到处跑的时候,你可曾还记得在那"专政年代" ,从台山买开平车票也要"革委会"的证明;当人们为"三高"而节食时,你又还记得"那时节,冻得牙齿打架时,小瓦煲冒岀的锅巴味,夹带腊肠或者某种霉香型咸鱼的香气,那是人间最大的诱惑。" .......作者对台城30年后的进步没有化丁点笔墨去描写,甚至"没有多少亲切感" ,使不少<<冬天>>的读者感到心情好沉重,恰好从相反方向说明台城30多年的巨大变化, 这比讴歌今天的进步更具艺术感染力. "忘记过去苦,那知今日的甜",这不也是30年前我们伟光正的党常采用的"忆苦思甜"的翻板吗? 读<<冬天>>,我努力跟随作者去"走进另一些冬天". 当我读到 "我抓到你了,家乡的严冬!青春是冬天一竿枯黄的竹子,触目的瘦,无力,尖利的叶子应着风声微吟." 我感到我的腿短,怎样也跨不过作者有意无意挖掘的沟, 记得四叔告诉我,刘荒田的作品有电子版,他好容易把刘的作品介绍到同学网来.我试着去寻找原文,结果在一个叫<<今天网站>>上读到同一篇文章,不同是在"青春"前多了"我的"两个字,变成"我的青春是冬天一竿枯黄的竹子" , 即使这样,也感到这段文字和下文不大协调.还有两处,一是: "一只被开摩的的郊区农民遗落在露天桌椅下的毛线手套,格外醒目";二是:" 为了延续,主人向炉子加进木头 ,纸板和树枝。放在最上面的,居然是一块圆柱状蜂窝煤。橙红色瓦器,兼容并包如此,堪称一绝".这里作者分别用"格外醒目"和"堪称一绝"来加以强调.如果说"毛线手套"是和那拉风箱的开裂的手相对应的话, 又怎能使人相信这手套是开摩的郊区农民遗落的呢?而在炉子上加进木头,纸板,树枝,蜂窝煤烧着取暖也是好平常的事,谈不上"堪称一绝".这两点,在<<冬天>>中本来无关紧要,这么一强调,反而冲消了<<冬天>>的艺术感染力了.还有 [夹杂着被广府人安上“骑马过海”一类感叹的台山粗话, 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 一句"原汁原味的烟火气"的补充也使人费解. 对比阅读发表在同学网上和<<今天网站>>的同一篇<<冬天>>,细心读者不难发现,这<<冬天>>欠推敲的地方是不是稍嫌多了点?我怀疑四叔在这儿推荐的是刘的草稿. [ 此帖被鲁非在2015-02-10 00:17重新编辑 ]
|